吉首融媒11月22日讯(记者 赵欢 彭璟 龙韬宇 姚元浩)每逢矮寨镇大兴社区赶集的日子,村医时才贝都会在6点准时打开村卫生室大门。
用脚步丈量乡村土地,每走一步,时才贝都带着守护村民健康的初心与使命。
“上次拿的那副药吃得怎么样?”“这次血压很正常。”对村里每一户人家的健康情况,时才贝都了然于心。
通过“望、闻、问、切”为小朋友“积食”看诊。时才贝用传统中医为乡村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004年,医专毕业后的他回到村里,接过父辈的衣钵,成为一名村医。当时没有诊疗用房,就在集镇上搭个木棚坐诊;因交通不便,背着药箱翻山越岭“出诊”是常事。
每天下午,时才贝背着药箱走村入户开展健康监测。
“当村医,不管白天黑夜,随叫随出发。碰上急的,一般是弄台拖拉机,接我去‘住诊’,短的三五天。最长的一次,我记得是2008年冬天,那天凌晨1点多了,一位老乡急匆匆的来敲开,说他父亲高烧,不停抽搐。我背上药箱,跟着他坐上拖拉机就走,这一去,就在他家住了半个月。”回忆起以前“住诊”的日子,时才贝有说不完的话。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门诊统筹可以在村卫生室一站式结算报销。交通状况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出行方式和就诊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时才贝住诊的情况就很少了。
不管白天黑夜,时才贝随叫随出,为急诊患者进行治疗。
入户走访时,在普及健康知识的同时,时才贝还经常与老人们聊家长。
2015年,村里的标准化卫生室建成投用后,时才贝便以坐诊为主,服务周边2000多名乡亲。“赶集天会在早上6点开门,平常是8点开门,下午一般是开车去农户家里‘走诊’、随访家庭医生签约户或者外出学习等,晚上有紧急情况就打电话。日复一日,村民们和我已经形成默契了,很少有跑空的情况。”
标准化卫生室虽然不大,但是有中医理疗室、妇保儿保室、标准化计划免疫接种室等,还配置了血糖血压检测设备、心电图仪和胎心监护仪等,能够满足大多数疾病的初步筛查和常见病的基本诊疗,大大的提升了坐诊效率。
时才贝为村民进行血糖血压检测。
时才贝为儿童进行耳鼻喉检查。不断完善的诊疗设备满足了大多数疾病的初步筛查和常见病的基本诊疗。
时才贝在嘱咐老人用药注意事项。对一些有特殊基础疾病的患者,时才贝每次都会多叮嘱几句。
行医20多年,时才贝认为老百姓的口碑最重要:“一名好村医,医德和医术缺一不可,而村医最大的短板恰恰是诊疗能力不足,尤其是在急重病人的处置上缺乏经验。”
2011年,他主动找上级部门,申请到了自费去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进修社区全科医生的名额。“学完回来,了解了大多数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病机制,心里就有了底气,在平常的诊疗过程中,也会告诉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降低疾病发病率。”
时才贝上门为老人进行中医治疗。
2015年,国家开始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减少不合理使用静脉输液,降低医疗风险,时才贝便开始学习中医。2016到2019年,又多次外出学习“快针”“衡易针”及“灼烙疗法”等中医特色诊疗方法。“现在不输液、不打针,小朋友最高兴,再也不怕白大褂了,老年人的慢病也能得到更好地中医护理。”2020年,时才贝获得了湖南省“最美乡村医生”荣誉称号。
最近几年来,政府对村医的培训力度持续加大、针对性也更强。“但我认为,村医还要根据自身特长和辖区村民的健康状况,因地制宜加强个性化学习。一年花费4至5万元学习,很有必要,你能治、会治的病多了,老百姓就更安心在家门口看病了。这样既节约了医疗资源,又能增加村医的收入,形成‘村民受益,村医也受益’的良性循环。”
相信“相信的力量”,时才贝用爱与责任坚守这片苗乡热土。
乡村医疗,亿万农民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新时代乡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完善,让许许多多“时才贝”们有了更多保障,得以安心扎根乡村、全心守护村民健康,“小病不出村”在更多地方成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
一审 :赵欢
二审 :邹婵
三审 :向军
来源:吉首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赵欢 彭璟 龙韬宇 姚元浩
编辑:周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