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交通。至1957年,全县有国营工业企业3家,职工88人,手工业分行归业地组织起来,建立了半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进入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轨道。企业职工通过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树立了“以厂、以社为家,发展生产”主人翁思想,实行民主管理,端正了为城乡人民生活服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经营方向,特别在支农方面,组织起来的手工业者在农忙时节组织支农服务队,为农业社和社员生产、修制、提供生产工具,受到高度称赞。“一五”时期,全县工业生产有了新发展。据1957年末统计,工业总产值达606.94万元,为1952年的三倍,其中全民工业产值396万元,为1952年的5.35倍,集体工业产值210.9万元(含个体产值11.9万元),为1952年个体经济时的1.69倍。交通建设上,1955年9月31日动工的吉凤公路吉首段于次年5月1日竣工通车;1956年8月动工修筑的吉古公路吉首段于1958年1月竣工通车 1955年动工修建的吉首大桥于次年7月竣工。这些路桥的建成,改善了城乡之间和同周边县之间的运输条件,对沟通物资交流、支援国家工业化、改善人民生活条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期间,县委领导组织了武水洞道整修,为当时放木排和民船水上运输清除了一些险滩,方便了沿河两岸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商业贸易。“一五”期间,国营商贸机构的发展和对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公私合营商业企业纳入国合商业领导,推进了商贸事业的发展,市场日益繁荣,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商贸行业在组织开展商贸活动中,逐步确立了为城乡人民生活服务和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业务工作方向,使城乡市场日益繁荣。特别是为农业生产服务上,由不明确到明确,由不具体到具体,业务经营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在组织农村土特产品采购推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组织供应上,业务范围逐年扩大,满足了城乡人民特别是农村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1957年是农业高级合作化后生产大发展的一年,也是“一五”计划最后一年,商贸行业全力投入了支农活动。年初,抽调干部35人,深入全县农村各农业社进行生产资料普查,根据需要和特点,组织供应,本着便民利民的原则,在交通要道设零售点,农忙季节,同手工业部门配合,组织红炉下乡,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供应,满足边远乡村对农具和生产工具的需要。商贸业务范围扩大,品种增多,农村土特产品采购由1953年的50种扩大到1957年的400余种。生产资料供应包括农具、工具、化肥、农药农械、杂粮和蔬菜种子等,还为农业社组织耕牛购买和调剂,组织仔猪、鸡鸭、鱼苗、山羊等家畜家禽供应,帮助农业社发展副业生产。1957年组织农资供应总额25万余元,比1953年增长27倍,组织产销见面,供应石灰15.7万斤,岩灰5万斤,农家肥10万斤,组织同农业社签订家畜、家禽、养鱼等副业产销合同156个,金额7万余元。
在城乡人民生活资料供应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商品需求的变化,精心组织各类商品货源,增加花色品种,在数量上、质量上保证供应。1955年全国民族贸易工作会议精神贯彻后,根据本县苗族群众的需要,从城镇到农村加强了少数民族所特需的生活资料,如丝线、花边、花带、土布、银饰晶等货源的采购供应,在县城和苗族聚居地区的商贸企业设立民族商品专柜,满足苗族群众的购物需求。为活跃城乡市场,除几大墟场的正常交易活动外,在产品收购旺季,或民族民间节日,有计划有领导地组织大小型城乡物资交流会或商品展销会,促进了城乡物资交流,方便了群众,推动着商贸事业的兴旺繁荣。
今日红色大事记:
http://www.dswxyjy.org.cn/GB/434461/434469/434667/index.html
来源:《中国共产党吉首历史》
作者:吉首市史志办公室
编辑: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