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瞬间风云: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及各项事业——保护和发展私营工商业】
2021-05-06 14:59:43 字号:

乾城县的私营工商业,在发展历史上,以抗日战争前的1934年至1936年为最繁荣时期。永绥、保靖、古丈、凤凰、沪溪及贵州的松桃等县的桐油及其他土特产都从所里转运外调,仅桐油转运每年就达二、三万担。抗日战争以后到解放前夕,由于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压榨,官僚资本的侵蚀,加上土匪抢掠,交通堵塞,县内各种土特产滞销减产,外地商品难以输入,市场逐渐冷落,私营工商业遭受严重损伤。1949年湘西“三二事变”后,县境内大部分工商业歇业倒闭,市场交易几乎完全停顿。乾城解放后,恢复和发展私营工商业,成为县委十分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

乾城县的私营工商业大都为地主兼营。解放初期,在征粮、减租、反霸、土改运动中,由于对党的政策了解不够,这些私营工商业户思想恐慌,怕斗争、怕没收、怕多交税,对经营前途迷惘,不敢营业。有的不报或少报资金,转移资产,另谋他业。县委、县人民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要求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机关以及全体干部在工作中要特别强调宣传和执行党的保护工商业政策,保证在各项运动中不侵犯工商业及工商业者的利益,在不影响工商业发展的原则下进行各项社会改革。全县工商业兼地主户应减租231078斤,实减租236038斤,误差率仅2%。在反霸土改中,对地主兼工商业户,仅清算其地主部分,不动其资本,使其工商业部分继续经营下去。对检查发现的少数侵犯工商业情况,及时进行清退处理。县工商科和工商联多次召开工商户座谈会,进行宣传教育,使工商业者消除顾虑,大胆经营,发展生产,繁荣经济。通过大量宣传和艰苦细致的工作,并经许多事例证明,乾城私营工商户逐渐认识与理解了党的保护工商业政策,打消了顾虑,提高了营业信心,使私营工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52年11月,全县私营工商业户发展到1075户,从业人员2189人,有资金327786万元。

县委、县人民政府积极扶持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1950年,根据群众的要求,县委委员、代县长梁如泉出面动员乾州、所里两镇的殷实富户集资开办“新民纱厂”。开办之初,县银行贷款2500万元(旧币,下同),扶植其购买棉纱;县贸易公司组织供应其棉纱39.15件,使其顺利开工生产,月产土布、花布600余匹,兼产毛巾800余条。在其原材料和销售一度困难、生产处于半停顿状况时,县贸易公司又委托其棉纱加工业务,织染蓝布550多匹,供应苗胞,帮助解脱困境。1952年月1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扶助指导下,公私合营吉首电厂建成投产,年发电量2.8万千瓦小时。是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991200万元,比1950年增长8.5倍。解放后,县委、县人民政府采取加工订货、低息贷款、减免税收、指导生产等措施,鼓励和扶助手工业恢复发展生产。据所里、乾州两镇的统计,

1950年开工营业的手工业者199户,从业人员239人,资金总额13661万元。到1952年,开工营业的手工业者有334户,从业人员635人,资金总额122856万元,比1950年分别增长67.8%、165.7%、8倍。

1952年,县委、县人民政府通过宣传贯彻中南军政委员会颁布的活跃初级市场的六项措施,调整公私关系。县贸易公司合理调整牌价,将批零差率由以前的7%~8%,提高至9%~13%,实行以批发为主、零售为辅的方针,缩减商品的经营范围,只经营170余种主要商品,退出230多种商品让归私商经营,供销合作社也退出40多种商品给私商,使私营商业户扩大经营范围,得到更多利润,调动了他们的经营积极性。同时,税务部门纠正以前民主评税中的强迫命令和从高不从低的作法,改进评税方式,实行以率计征,消除私商对税收的顾虑,使他们放心大胆地做生意,促进了私营商业的发展。市场交易额显著增加,仅百货文具业的经营额由10月份的8992.8万元,上升到12月的17592万元,增加95.62%。到,全县私营商业户有754家,从业人员1359人,比1951年分别增加127.11%和68.61%,1953年5月,全县私商的总营业额又比1952年同期增加95.1%。

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对平抑物价、增加供给、扩大就业,推动全县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http://www.dswxyjy.org.cn/GB/434461/434466/434701/index.html

来源:《中国共产党吉首历史》

作者:吉首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张清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