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运动开展后,通过普及深入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群众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爱国热情十分高涨。广大青年争相报名参军参战,乾城各地涌现出许多父母送儿子、哥哥送弟弟、妻子送丈夫参军的感人事迹。
1951年5月9日,县委接到上级关于抗美援朝扩军的指示,立即把沅陵军分区下发扩军200名的任务分配到区,各区委通过召开干部会、群众会、妇女会、军属座谈会和青年民兵会进行动员,仅用10天时间就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扩军任务。
四区河司乡六村龙绍清夫妇,听到抗美援朝扩军的宣传后,毫不犹豫地把两个儿子送到即将开赴前线的志愿军部队,带动全村13个青年报名参军。该村62岁的农民田景连,跑到区政府给儿子田儒国报名参军。后来当他收到儿子在朝鲜战场光荣牺牲的证书时,强忍着巨大悲伤,安慰妻子说:“这是我们家的光荣,......。"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境界。一区新坪乡苗族妇女吴二姐,一家3口人,毅然把独生子龙合成送上朝鲜战场。该村苗族青年石老二,父母已故,他与弟弟石忠良相依为命,为支援抗美援朝,他动员并带领弟弟报名赴朝参战。妇女田千明劝丈夫参军说:“你到前方英勇杀敌,早日把美国鬼子消灭,我们早过好日子。我在家里一定好好生产,等你回来。”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有50多对父母送儿子、40多个妇女送丈夫参军,亲人嘱咐,战士气壮,场面十分感人。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全县有1200多名青年报名参军,入伍赴朝参战的有819人。他们在极其艰苦险恶的条件下,趴冰卧雪,浴血奋战,同朝鲜人民一道,不怕牺牲,打出了国威、军威,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书写乾城儿女对祖国的忠诚,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罗胜光、龙合成、陈千武、杨通旺、田儒国、熊志全等数十人在朝鲜战场上英勇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国侵略者及其走狗作殊死搏斗,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病故、伤残的人数则更多。为支援抗美援朝,县委、县人民政府加强了拥军优属工作的领导。相继成立县、区、村三级拥军优属委员会。1951年、1952年先后召开3次全县烈军工属、荣军拥军优属模范代表会,总结、布置拥军优属工作,评选表彰拥军优属模范。在春节、“八一”建军节等节日中,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县、区召开拥军优属大会和烈军属座谈会,上门访问,听取烈军属的意见和要求。春节期间,组织秧歌队、腰鼓队给烈军属拜年、献花、送光荣匾、光荣灯及其他礼物。1951年春节劳军,沅陵专署分配乾城县募集猪肉2600斤的任务,实际完成猪肉3475斤,大米 12245斤,还有毛巾、肥皂、牙刷、鸡蛋、糍粑等日常用品和食品。其中全县党政机关、学校及各企业、部门19个单位,募集物资(折币)841.21万元(旧币,下同)、慰问袋38个、慰问信1600封,慰劳驻军部队3270多人。县民政还拨发人民币130万元,分发各区慰问烈军属。对孤老残废、缺乏劳动力的烈军属和荣誉军人,进行必要的物资帮助。1950年至1952年,先后拨发拥军优属优待粮大米127036斤、稻谷85105斤,人民币5906.3万元。还通过发放贷款、贷粮及社会互助,解决烈军属生产、生活上的困难。
在生产上,各区组织代耕队和代耕组,通过小包耕、大包耕、工票制及临时派工制等方式,帮助烈军属解决缺少劳动力的困难。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缺乏劳动力的烈军属享受代耕的有193户、代耕田地面积597.81亩,参加代耕人数达3423人。代耕者尽心尽责,所代耕田地的产量,一般都能达到、甚至超过常年产量。烈军属普遍反映群众代耕还要好于亲人在家。
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群众的热情帮助下,烈军属感激倍至,表示要努力生产和工作,增产捐献。他们纷纷给前方亲人写信,鼓励他们英勇杀敌,打败美帝,争取立功。
今日红色大事记:
http://www.dswxyjy.org.cn/GB/434461/434465/434745/index.html
来源:《中国共产党吉首历史》
作者:吉首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