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个人的回忆—朱强生在吉首镇工作的日子
2020-11-23 10:02:47 字号:

红网吉首站11月23日讯(通讯员 罗应贵)已故原吉首市政协第二届、第三届副主席朱强生,生于1928年8月,湖南湘潭人。新中国成立前他参加过湘中游击队,解放初来到湘西工作。1962年10月至1966年,他担任吉首镇党委书记。在他任职期间,镇里的工作起色很大,受到州、县领导的表扬。现根据他个人的回忆,介绍二三事。

1962年的一天,州财贸部部长王长运找朱强生谈话,说州里准备调他去吉首镇当党委书记。吉首镇任务重,情况复杂。并说从团长降到营长,思想不通,组织通,共产党员要一切听从党安排。他满口答应,说哪里需要哪里去,没有什么意见。可几天后,一些风言风语吹到了他的耳朵,让他有些犹豫。

时任州委书记齐寿良看他十多天来没有什么动静,就亲自找他谈。齐书记说:“你有想法可以理解,无非怕降职、怕工作难搞。今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七千人大会后,农村工作有了好转。城市工作如何抓,才能跟上形势?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吉首镇地处州委、县委所在地, 州委考虑了五六个同志,最后选择了你。今后工作困难一定不少,但只要发动群众,什么工作都好办。”谈话中,齐书记希望他今后在工作中,要和州里各部门搞好关系,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爱国卫生、“菜篮子”、知识青年等工作都要去做。齐书记最后还说,吉首镇人员编制不能增加,直接受州委和县委领导。他可以参加州里必要的会议,听取州委有关会议精神。县里不参加一般的农村工作会,直接受县委书记王章福领导。州委和州、县两级领导讲清楚一切属于吉首镇管的工作他都管,要关心州县各单位的切身利益,把镇里工作抓好。他听了齐书记这番语重心长的话后,当即表态。就这样,他于当年10月到吉首镇任职。

吉首镇是三级政府所在地,就在州委、县委鼻子下面,工作好与坏,上级领导一清二楚。当时的情况是:吉首镇辖区内曾破获了三个反革命集团,阶级斗争较为复杂。以往县里只把吉首镇作为一个公社看待,没有考虑如何把镇办好,“菜篮子”、环保、爱卫比较混乱,缺乏规范化;镇里干部作风飘浮,生活待遇低;蔬菜大队生产比较落后……

朱强生一上任,就召开党委会,把州委和县委精神讲给大家听。他要求党委成员大胆地抓工作。他说要抓好蔬菜生产,“菜篮子”问题如果不抓,州、县单位干部和居民吃不上菜,就会对党委有意见。还要抓好环保、爱卫等工作,要动员群众一起来行动,创建一个卫生清洁的城市。在解决干部作风问题方面,镇党委进行了分工,由他负责全盘工作。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石元成管城镇,副书记舒先居管农村,党委成员练永康管商业、工商联,党委成员许冬菊协助管城市工作。搞农村工作的同志,每人一把锄头、一个斗笠、一把果树枝剪,都住在菜农家里。副镇长吴启林与朱强生住吉新大队,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朱强生充分发扬民主,不搞一言堂。在他带领下班子成员气顺心齐,领导全镇人民极力改变吉首镇面貌。

该镇党委认真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每半月召开一次支部书记会,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要求支部书记们努力为人民服务,事事带头干,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教育各大队支书要了解各队生产情况,了解社员收入,了解市场产销形势。各大队班子很团结、很活跃,支部书记带头搞集体生产,为社员作出了榜样。畜牧大队支部书记龙满生每天早上要挑四担大粪才天亮。

镇里半月检查一次生产,查病情,看虫害。当时各队香瓜长得好,检查生产时,中午吃香瓜,朱强生首先自己掏钱,不搞多吃多占,深受社员们赞扬。他作风深入细致,该镇有778亩菜地,哪个丘块是什么土质他都十分清楚,适合种什么蔬菜他了如指掌。如新桥大队适合种四季豆、瓠瓜,吉新大队适合种辣椒,畜牧大队(今五里牌村)适合种白菜,荣庄大队则适合综合性种植。

朱强生敢于承担责任,非常注意维护班子的团结统一。在他带领下,党委一班人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非常团结。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石元成积极支持他工作,他们配合得好。他对石元成十分关心,1963年工资调整,本来他可以调三级,后来他把两级让给石元成,自己只调一级。

朱强生到吉首镇任职以后,镇里的各项工作大为改观。在社会治安上,各居委会蔬菜大队都建立了治保会,维护社会的稳定,打击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帮教“两劳”人员,使他们安分守法。在消防工作上,由于当时没有消防队,要求家家户户备水备沙,做到灶前净水缸满,防止火灾发生。在爱国卫生运动方面,城镇以八马街为点,农村以下岩科为点,做到以点带面,以面促点。沿河居民的粪便不允许往峒河乱倒,镇里建立公共厕所,所有粪便倒入大粪池。实行门前“四包”,每月一次检查,州、县、镇三级领导亲自参加爱卫行动。环保方面,抓了城市四周植树造林工作,组织劳力在荣庄大队的高坡、吉新大队的后山、新桥大队的东门坡等2000亩山坡进行栽树,做到山上“戴帽子”,腰间“穿带子”,脚下“穿鞋子”。

抓了美化城市的工作。团结路当时是镇区的繁华街道,镇里动员居民每人捐钱购柚子树一株,栽在街道两旁,夏有花香,秋有硕果。为了帮助居民、干部解决吃菜问题,镇里狠抓了“菜篮子”工程,抓了菜地田园化建设。对778亩菜地进行了土壤改良,一抓四年,每亩每年上土渣子肥40担。畜牧大队菜地实现了海绵土,成为吉首镇的蔬菜基地。菜地开了围沟、腰沟、排水沟,灌溉实现了自流化、喷灌化。抓了蔬菜品种改良。先后从外地引进89个品种,有山东省的佛山白大白菜、大葱;福建省的莲花白;省农科院的伏地辣椒;州农科所的日本大西瓜;华容农场的一桶蜜香瓜;长沙县朗梨镇的早黄瓜;北京市五星合作社的白萝卜;茶陵县的红皮大蒜;长沙县的茄子等。市场产销两旺,1963年县里从镇里调运100万公斤大白菜供应铜仁万山汞矿,第二年又调了200万斤莴笋到万山汞矿。镇里每年都要搞一次蔬菜展览。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为了充分发挥广大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镇里开辟了东门坡知青场和铁寨坪知青场,动员和组织了近百名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东门坡花果山有500亩旱地,栽种有梨子、苹果、李子、橘子、桃子和茶叶,年收入18000元,收粮食6000公斤。为了让东门坡花果山的知识青年方便生产生活,1963年全城出动居民上山修公路,一共干了10天。第一天上马1000人,以后每天200人。有次时任省委书记万达在齐寿良陪同下,从古丈县检查工作回来,途经东门坡,看到吉首全镇人民热火朝天修公路,十分赞赏。铁寨坪园艺场有43个男女知青,有地105亩,有柑橘500株,梨子100多株,养猪、养鹅,搞果树嫁接,涌现了养猪、养鹅能手张利群。该镇党委针对全镇高小、初中学生要求读书的实际情况,开办了吉首镇民办群慧中学,派党委宣传委员练永康当校长。群慧中学开设初中10个班,高中4个班,为广大青少年学生解决了入学难的问题,很受家长们欢迎。

朱强生关心群众,事事为群众着想的好品德,有口皆碑。荣庄大队支书的爱人不幸得了肾盂肾炎,病情十分严重,住院治疗要5600多元。他知道情况后,马上召开党委会进行研究,又动员广大干部群众想办法,解决了住院所需资金,救活了支书的爱人。后来,每当谈及此事,这位支书都是由衷地感激。

朱强生的住户石明德,是位老实巴交的苗族兄弟,年到40岁才得一子。中年得子,老石自然十分高兴。有次,朱强生到镇里开会,好几天没有回到住户家里。散会回到住户家里,看到石的小孩高烧不退。他感到情况不妙,立即与老石爱人把小孩送往州人民医院。经医生检查小孩身患伤寒,病情危险,必须住院治疗。朱强生立即掏钱让小孩住了院。可5天过去了,小孩病情仍未见好转,老石认为是“鬼神”作怪,准备接回家里,请人捉“鬼”治病。朱强生知道老石的意图后,就找吴启林苦口婆心(苗族干部)做石的思想工作,但收效甚微。朱强生与吴启林不灰心,又继续做思想工作。他对石明德的爱人讲道理,让二人不要把小孩接回家,继续住院治疗,并说钱不够,由他负责出钱。为了救活这个小孩,他甚至向石明德夫妇作出担保,要石夫妇二人让小孩再住两天院……在小孩住院的日子里,他和吴启林守了一天一夜,寸步不离病房。后来,小孩开始吃东西了,到第七天,便病愈出院。对此,石明德万分感激,说他的小孩是共产党救活的。

黄六顺是个社会青年,有次给州物资局拉一板车东西,下坡时,车把撞在水泥电杆上,把他撞伤了。到州医院检查,发现脾脏破了,开始痛得十分厉害,过了一个小时,感到不痛了。医院的徐振鹏院长说要马上动手术,不动手术就有生命危险。朱强生叫黄六顺的母亲签字,她不同意。见状,徐振鹏果断地对他们说:“如果不动手术,晚上九点钟前就有生命危险!”时间就是生命,为了救活黄六顺,朱强生就把黄六顺的母亲带走,让医生安排手术。这台手术从下午五点钟开始,直到晚上十点才完成,取出来一大盆淤血。黄六顺手术康复后,仍能挑六十多斤货物。

朱强生为吉首镇的建设与发展花了心血,流了汗水,吉首镇各族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来源:团结报

作者:罗应贵

编辑:于茁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