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吉首站4月14日讯(通讯员 杨维)常德市委原常委、常德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卢武福(副厅级)曾作为援藏干部在西藏南部地区、海拔近4000米的隆子县担任过县委书记。然而,经受了雪域高原艰苦环境锻炼、考验的卢武福,却在回湘后的仕途中,认为自己吃的苦要补偿回来。看着身边的老板开豪车、住别墅,心里面越来越不是滋味。2017年3月中旬,年过半百的卢武福因涉嫌犯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在湖南省株洲市中级人民法院受审。经株洲市检察院查明,其涉嫌受贿近400万元,近千万元家庭财产来历不明。(4月10日《中国青年报》)
“堤内损失堤外补”,“政治损失经济补”,“仕途损失金钱补”……综观近年来查处的各类腐败案件,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走上腐败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就是在扭曲的“补偿心理”驱使下,放松了自我警醒与约束,放弃了当初的誓言与承诺,背离了党员领导干部的宗旨与使命,进而跌进贪污受贿的深渊而无法自拔。
“补偿心理”已经成为干部腐化堕落的一剂“催化剂”!
有的干部觉得自己做出了贡献,取得了成绩,理应得到重用提拔,一旦长期得不到升迁或自认为升迁无望,就心生怨念,产生出“政治前途渺茫,捞一笔才划算”的畸形心理;有的把权力看成自己捞取利益的“资本”,偏执地认为,给别人操了心、办了事,拿点儿好处是“天经地义”的;有的初入仕途时,意气风发,充满理想情怀。但苦拼数年后,与身边的老板或经商下海的朋友、同学一比,立马就觉得自己吃亏了,随即便动起了以权谋私的“邪念”。还有的老干部,临近到届,即将退休,认为自己为国家奉献了一生,自恃劳苦功高、业绩显赫,认为“吃点拿点要点”理所应当。
如,珠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冼文认为:“我是珠海改革开放的拓荒牛,多吃一点,多拿一点,算什么?”后果是锒铛入狱。如,重庆市城口县原人大党组书记、主任于少东,自担任政府常务副县长之后,看到锰矿老板们一顿饭就消费几千上万元,而自己辛苦一年的工资还抵不了几顿饭钱,心理也就渐渐失去了平衡,渐生了追求额外金钱的欲望,结局是身陷囹圄。如,河北省大名县原县委书记边飞未当上市领导后,心理上感觉很不满,便开始大肆敛财,结果被判处死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等等。
《法制日报》记者统计显示,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专题栏目《忏悔与剖析》自2015年2月底开播以来,总计22份悔过书中,有9人明确提到“心里开始不平衡”和“心里很不平衡”,占比达到了40.9%。当一己私利得不到满足时,就千方百计地寻求“补偿”是一些官员走向腐败的重要心理诱因。这种畸形的“补偿心理”是党性不强、信仰缺失的表现,是人生观、政绩观、价值观发生偏差,这些人在“付出就有回报” 思想的支配下,想的是个人私利,丢掉的是党员责任与义务,全然不想自己的地位、权力从何而来,手中的权力又该为谁而用。这种为达到某种“心理平衡”而“以钱补权”的失衡心理,已经成为党内的高危“毒瘤”,对党的事业祸害无穷,必须百倍警惕、高度警觉。
《左传》说:“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确实,一个人一时一事谨慎并不难,难的是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历史上许多人物,包括一些声名显赫的帝王将相和农民领袖,之所以功败垂成,就是因为虽能慎初,却未能慎终,最终身败名裂。我们的各级党员干部在被“不平衡”、“补偿心理”缠绕时,必须好好地算一算“经济账”“法纪账”“良心账”,要想明白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群众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群众利益服务的,绝不是私有财产,更不是与党和人民群众讨价还价的“资本”。只有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在各种各样的诱惑面前,不忘初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敬终如始,善作善成,才能不被蝇头小利所惑,不让正气名节不保,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来源:吉首新闻网|0
编辑:田琳